根據電子版大辭泉字典:
有說神功皇后(170-269) 趁遠征新羅(韓國)之際在福岡種植松樹,於是有了生之松原。
故事完。
壱岐神社:
武内宿禰被其弟誣蔑他在遠征韓國一事圖謀不軌,而當時 壱岐直真根子 替他不值,於是代武内宿禰被殺。壱岐神社的神就是壱岐直真根子。
千年前的故事不知有幾多成數是真的。聽過便算。

如果大家到福岡無事做又想一睹松林景致都可以一去,順便換氣。

今次重點是以下這個故事:
為何元軍無法攻陷日本?
由肥後國建成,建於生之松原地區的就是元寇防壘。「蒙古襲來繪詞」描寫了肥後的竹崎季長在防壘前騎馬進擊的情景。
鎌倉幕府在1274年的文永之役(第一次元日戰爭),元朝軍隊能夠登陸入侵日本。在這場苦戰過後,幕府在博多灣沿岸修建石堤,提防敵人再度侵襲。自此之後就有人叫作「元寇防壘」。
這個高約3米,深約1-2米的防壘,建於博多灣岸可以上岸的海濱地區,有20公里之長。當時幕府要求各國所佔土地每一段就要建長一寸的防壘。在九州各國分擔下,在1276年只用了3個月至半年時間就建成。

從現在留下的遺迹中能見到向海邊的一方,即是防止元軍上岸的一方的石牆,斜度較大;裡面的斜度較小,這應該是令幕府軍的兵馬可走上防壘,從高處發箭的設計。而防壘的石材是由各自負責的區域搬運過去。後世的考古調查發現不同的位置的構造、造法各有不同。
1281年,蒙古軍要次攻打日本,史稱弘安之役(第二次元日戰爭)。當然都是失敗。忽必烈死心不息,欲第三次攻打日本,到1294年忽必烈死時仍未能再次進攻。
日本的鎌倉幕府為抵抗蒙古軍,花費大筆金錢,無力賞賜九州各地,引致中央頻臨破產,各令制國資源貧乏,是引致鎌倉幕府衰亡的原因之一。
參考,部分翻譯自:
大人のためのフリーマガジン – e-ぐらんざ:元寇防塁を訪ねる旅 福岡市
http://www.granza.jp/member/?lid=3242

JR的下山門站竟然是有專門解決奇難雜症的「綠色窗口」(みどりの窓口)

對「擊退元軍的幕府 | 元軍を撃退した幕府」的一則回應